• chinteadrink@gmail.com
 
文章
檢定考試=語言能力 ?

檢定考試=語言能力 ?

身為一個熱愛學習語言的人,或多或少都會跟語言檢定交過手,隨著考試的經驗越來越多,才逐漸體驗一句經典名言:

通過檢定,只是學習語言開始。

以前總覺得拿到證照後就會有相對的語言能力,這往往是忽視了大腦神經科學的運作而得到的結論。技能不常用便會退化,也可以說是生存演化的結果,大腦會認為不常用的技能,就沒有維持的必要,應該把僅限的資源投注在生存急需的能力上。拿到證照也只不過告訴你,你不是持續投入練習維持實力,就是投入更多進步向前。(延伸閱讀:語言是一項技能,不是知識的學習)證照並不是一個時間機器,一旦拿到,你的語言能力就從此有了「退化停損點」,反倒是像是一個你曾經努力過的證明,而你現在的語言能力依然取決於你是否每天練習而定。換句話說..

考證照只是順便,持續不斷的練習,才是真正的語言能力。

也就是說對持續練習語言的人來說,考試只不過是這個過程小小的中繼站,並不是很重要。大部分語言用對方法且學得好的人,檢定考試其實只是個「不是不能,而是不想」的成就,因為更重要的是,獲得的語言能力,能夠帶領他們拓展人生的寬度

但是不可否認,證照的重要性之於現代社會,是很多領域的門檻,可惜的是,這樣的設定,可能趨於近視短利,很容易掩蓋學習語言的本質。(延伸閱讀:原來你所謂的動機,正是你學不好一門語言的原因) 不過別誤會了,本篇並不是要勸人不要參與語言考試, 因為有很多人本以檢定考試為目標,到了最後才發現學習語言的樂趣,所以不希望大家本末倒置,把考試當作學習語言的目的,通常不是到了最後一場空,半途放棄,就是是目的達到後,停止練習,接著退化,無疑只是浪費大把時間。

其實,如果你想要學習語言,檢定考試和語言能力應該分開討論,並且明確知道自己的動機在哪。因為我遇過太多的人把兩者混為一談,以至於為自己設下語言學習的瓶頸。是什麼樣的瓶頸呢? 像是通過檢定了,以為自己有這樣的語言能力,就停止練習了,一段時間過後,自身的語言能力早已不符當初考到證照的那個實力,卻也渾然不知。又或者努力跟著檢定考的學習進度,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根本不太會使用這個語言,但弔詭的是,分數卻很高。這些例子,在在都是忽略了學語言是本能的這件事(延伸閱讀:為什麼有的人學語言比較快?),那即是一種淺移默化的過程,任何形式的學習,藉由時間的醞釀,在某天回首時,才發現和當初起點的自己相比,語言能力早已逐漸成形。但很可惜的是,檢定考試的可測量性讓人容易誤以為,語言能力有著「會」與「不會」的明顯分界,然而持續學習語言這件事,是動態變化,練則進,停則退,重點則在於持續(延伸閱讀:學習語言,自學 或 補習? (下))

讓我們回到兩者差異的討論,作為學習者,若考試檢定就是目標,就需要清楚認知,根據考試形式的不同,很有可能,不會具備你想要有的語言能力。檢定考試,是一種量化語言能力的表現形式,好比智力測驗,硬是將無形的聰明才智,套上不負責任的數字,來定義一個人。目前以哈佛大學認知與教育教授華德.加德納(Howard Gardner)的智能研究顯示,智能有多達八種分類,並非智力測驗一項數據可以定義一個人的成就。如同檢定考試難以衡量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一樣, 所以無論通過檢定與否 (即使低空飛過或差一分飲恨),都無法明確界定個人的語言能力。檢定考試應為手段,明確告訴你自己還有哪裡不足。既然檢定考試有這樣的一個性質,許多考試就會結合商業模式,以「易於量化」為取向,大量招收考生。其中以選擇題的題目為大宗,並以只有聽力和閱讀的檢定考試形式較為常見,像是多益、日文檢定(JLPT)、全民英檢初試。另一方面,這同時也是市場機制需求,大量的人力市場應聘者需要一張證明自身語言實力的證照。倘若這類的考試再加上「說」跟「寫」這類難以題目化的語言能力,曠日廢時的人工審閱就難以即時應付大量人力市場的需求。這也是為什麼有關寫和說的檢定考試,總是比讀和聽收費還要高,其中原因就是加入了人工審查機制。回過頭來說,這樣的題型設計自然不能體現出語言學習的各個面向,更遑論定義個人的能力。

說了那麼多,無非只是希望大家在決定報考語言檢定前,早日清楚地認知這樣的事實,然後在考取證照上制定省力的計畫,節省時間。最怕的是在起步之前,將兩者(考試與實力)認為密不可分,導致學習時間越長,實力和分數之間落差感越大,放棄學習。所以一旦知道檢定考試本來就有這樣的「特性」,就無需糾結是否會使用這個語言,從而制定正確考試計畫。以下是我根據經驗羅列應考的幾個要點:

1. 既然是考試,語言檢定的單字量也是有範圍。

沒錯乍看之下,單字量多到背不完的語言檢定,怎麼會有範圍? 不過這裡要說的是,根據考試類型不同,要背的單字也有不同,以全民英檢初級為例,1200個單字背熟就是一個範圍。在一項語言檢定中,你所背過的單字幾乎不可能全部涵蓋(高分低報例外),所以只要弄熟80%左右的單字就可以了,剩下20%或許是不熟悉的,或許是生僻字,出現的題目數不多,通常也可以藉由上下文義去理解。再或者以多益為例,容易搞混的字詞,每年出現的都是那些,為什麼呢? 因為根據經驗這些就是考生容易弄錯的字彙,將之收集起來,可以拿些固定分數。而且商業單字其實也是有範圍的,複習到最後,你發現越來越少生字出現,你就差不多要到達那個所謂的「範圍」邊界了。又再以日文檢定N1來說,過去我除了N2需要的字彙以外,我自行從動畫片、日劇、單字本上收集5000多個單字、片語、慣用語,輸入至Anki(間隔複習軟體)複習,粗略扣除可能重複背過的N2單字1000個,也還有4000多個生字。但是真實應考時,才發現這些4000多個單字量頂多在文字、語彙上佔有一點點優勢,在整個檢定考上,幫助不大。總地來說,剛開始就必須針對不同的檢定考試抓出一定範圍的單字量熟習。(延伸影片:為什麼不要背單字?)

2. 題目設計有侷限,熟練題目形式有好無壞。

每個語言檢定的題目設計其實大同小異,因為試想要同時涵蓋實力鑑別度、分數量化、語言特性(例:日檢的讀音選擇題)、時間分配等幾個要素,會導致題目的形式是有限度的,考生是可以花時間習慣題型,加速做題目的反應。有時對題目熟到,一讀完題目就可以精準在文章中找到蛛絲馬跡。比如說多益的郵件閱讀題中,因為大量練習的結果,可以馬上根據信件的格式,和幾個關鍵字就推導出內容主旨。又或者日檢中有一大題是關於句子中的字詞排列順序,因為文法有一定的格式,加上自身的大量練習,有時讀完題目時,答案的排列順序瞬間就浮上腦中。這些在在的顯示題目設計不太可能天馬行空, 換句話說還是有「範圍」,一旦花大量時間熟習,就可以提升作答速度,甚至有些題目需要答案來配合它的設計,像是非題的答案,就不能模擬兩可。

3. 時間管理: 「我不是不會,只是沒寫完。」

這是所有大大小小考試的經典名句,所以衍伸出對策句:「寧可亂猜,也不要空白」的格言。不得不承認,這兩句縱橫考場數年,歷久彌新,有時依然知易難行。不過根據很多人的經驗,作答時間不夠,猜完剩餘題數要比空白還要多拿好幾分。所以如果剩下的時間,不夠你認真作答,那就猜吧! 不要客氣!

不過在你上考場之前,一定要多練習好幾回來計算自己作答的時間與速度,哪些題型、哪些大題需花多少時間,自己都要注意。前面提到的2點,單字量和題型熟習度也會幫你提升作答速度,但是在整體的時間分配上,如果有一道題花費時間過久, 可以斷然選擇你覺得可能對的答案, 或者直接跳下一題,回頭再利用剩下的時間仔細作答,藉此可以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易於作答的題目上,提升整體的作答速度,縮短作答時間。 在此我提供一計妙招, 在你開始做閱讀題目的時候,直接跳到後面做幾大題長篇閱讀,將一開始狀態良好的你,用於作答高難度的題目, 會比起你從頭做起,經過不同題目摧殘後,精神不佳來做長篇閱讀還來的好。在這後面的長篇閱讀已經解決後,你再跳回一開始從頭做起,等到考試時間快結束時,也不會有長篇閱讀還沒有做完的時間壓力。

4. 拿分配比,放棄某幾題,也不會影響檢定成績或合格與否。

幾乎所有紙筆考試都有配分制度,語言檢定考試也不例外。所以對作答的人來說也會有強弱項之分,所以如何調配作答比例,以致加總成績達到自己理想分數,就顯得重要。以我自己為例當初報考N2就將聽力視為弱項,將主力放在閱讀測驗。還記得那次合格的考試中,考聽力的時候,因為午後雷陣雨還打雷,注意力全被雷聲分散,那還真是名符其實的「鴨子聽雷」~呱呱。不過雖然合格,卻也讓我在往下一階段考試中,為了補足這次的「幸運」,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。總的來說,時間資源有限的狀況下,題目的投資報酬率就顯得重要,還有作答的選擇順序也是。

5. 檢定考試真正性質: 記憶再認,需要外在提示。

認知心理學當中,有所謂的記憶鐵三角: 複習、再認、自由回想複習是單純借助外在事物,重複練習,比如像是,重複覆誦課文、聽短文對話等。 再認是藉由外界事物提示,喚起特定記憶,比如說選擇題或配合題的選項提示等等。自由回想則是,全然不借助外界事物,探索自己內在的記憶,喚起記憶,找出答案。這三者記憶效果程度: 自由回想>再認>複習。而檢定考試正以選擇題大行其道,所以事實上很多的題目帶有選項提示,營造出你似乎會這個單字,但是卻容易發生,當你需要在真實生活中用這個單字時,卻也怎麼也想不起來的窘境。(延伸影片:語言學習的記憶連結)反過來說,好處就是

你不必很熟習某些單字,大概有個印象就可以應考。

也就是說藉由考試題目和閱讀內容的詞彙大量提示,其實拼拼湊湊可以理解很多內容,最後再以配對答案選項方式作答,有些題目並不需要熟習,有個印象也可以應答。聽力中題目中,答案選項的語氣也是提示之一。這種現象在日文檢定特別明顯,縱然不懂的漢字讀音,但是對於華人,通篇文章的漢字,也大概可以來個「望文生義」。但是我們知道,真實世界的運轉不是這樣,而是第三種:自由回想。在你詞窮時,不會有人在旁邊提供三個字彙選項給你,讓你令對話進行順利。而必須靠自己提取腦內的字彙記憶來符合相應的情境才行,而是事實上自由回想也是強化腦內神經元連結的高效作法,以後我會在我的影片為大家詳述。所以大量運用「再認」技巧的熱門檢定考試,對你的語言能力來說幫助有限,但不失為一個督促你語言學習的助力。最後在我的「10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!(上)」的影片中有稍微深入提及這三種記憶形式,有興趣可以點擊觀看。

綜觀來看,以上幾點不斷道出,考試是有範圍的。可以靠策略、考古題、模擬考讓自己通過考試。但依然有人覺得考試難度高,難以攻克。幾年前,我知道N1考試時,同班同學有人對日文有興趣,但是卻只是個初學者,就告訴我,她要報名N1。我當時想都不敢想,只是把日文當興趣,沒有考試要求。時至今日,經過不斷的「試行錯誤」,覺得難的人只是因為心態、觀念和方法沒有符合大腦學習運作而已(延伸閱讀:所謂的語學觀念,比起學語言本身更重要。),關於這些我也會慢慢在我的影片中討論。而現在的我,面對的是真正的語言能力,在「合格了,然後呢?」的考後世界中找尋高效的語學方法,為此我再次學習其他語言(德文、韓文)(延伸影片:我又開始學德文了!)。

接著讓我們來聊聊真正的語言能力。關於這一點,卻是個大哉問,很難像上述描述檢定考試般用幾點涵蓋,我認為我至今為止的影片和文章都是涵蓋在這個主題裡面。所以本篇語言能力的內容比較會跟著檢定考試的另一面來聊聊。如同上述說的語言能力的培養,靠的是細水流長,任何練習或學習型式的累積,只要堅持經過時間的加乘,就會成為你語言能力的一部分。所以在此我會將焦點放在累積這件事情上面。

累積兩字的意義就代表著「一點一滴增加」的概念,倘若本身已經處於外語環境,這樣一個累積的形式通常不知不覺,因為每天必須應用外語處理事情。使用外語的注意力全部都在事件上面,通常在下意識中習得語言(延伸閱讀:學語言就是一種生活)但通常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外語環境,為此我們必須騰出時間做外語的學習。但我個人認為,學習外語盡量使用零碎的時間,如果特地騰出時間,反而會流於傳統學習,結果若沒在制定時間內學習,不自覺容易給予自己壓力,造成帶著負面心情學習,成效不高。許多學習書籍已闡述,在正面的情緒學習,學習成效會加倍。試著想想在外語環境中使用語言,不也是在一種不固定的時間段使用(=學習)語言嗎? 零碎的時間有時是固定的: 諸如早上上廁所、坐公車,或不固定的: 等朋友,旅途中休息,排隊等等。這麼做也是告訴你的大腦,語言學習不限於教室內或書桌上,學習的情境會幫助記憶連結。一樣在我的「10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!(上)」的影片中談到,認知心理學的情節記憶語義記憶。簡單說,情節記憶就是具體事件,像是每天早上都會吃不同的食物,哪天吃了什麼都是一段情節記憶,而語義記憶,則是統整情節記憶給予一段說明或定義,每天早上都吃不同的東西,所以這些事件統整起來就叫做吃早餐所以倘若一直在教室學習外語,大腦真的會認為,外語只有在教室中才可以使用,等到你在真實世界想要使用外語時,你會發現心有餘而力不足。況且不斷變化場景學習,一再提示大腦不是只有黑板、課桌椅、講台、書包、鉛筆盒才能喚起單字或句子的記憶(延伸影片:為什麼我們難以割捨文法)。在《最高學習法》(傑里德.庫尼.霍維斯)一書中提了一個有趣的案例,作者的某一位家族長輩在自家後院,有一項絕技。他會用鐵鍬在草皮上,擊發高爾夫球,並精準瞄中,進入遠處的焚燒桶內。許多親友見過這項絕技讚嘆不已。直到有一次,親友邀他去真正的球場,讓他再次施展絕技,結果10次用鐵鍬擊球下來,卻只有2次上果嶺。到底為什麼,在自己後院可以命中人孔蓋大小的焚燒桶內,卻無法在正式球場上命中泳池那麼大的果嶺? 原因是出在所謂的心理學的情境依賴學習(Context-dependent-learning),也就是說

我們學習的所在,最終會變成我們所學的一部分。

所以這位長輩,之所以在正式球場上表現失常,原因是球場上並沒有像後院般的情境依賴,所包含的各種學習因素,他的語義記憶可能是「擊發高爾夫命中標的物,是一個在後院用焚燒桶和舊鐵鍬的技能。」所以一旦換了場景,特技就失靈了。

接著是心態,《解鎖大腦》一書中已描述研究證實,積極的心態會促進大腦活躍程度,進而增加學習效果。心態上要以正面的態度信任自己本來就學得好一門語言,這不是假裝,而打從心裡認為:「只要方法對,循序漸進我就會進步。」然後拋去分數觀念,以實用為主。這聽起來似乎本來就是合乎邏輯,實為學習語言的初衷。但是在升學競爭激烈的教育體制下,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不知覺受到傳統觀念影響,語言學習依舊是「教室」的那一套。(衍伸閱讀:學習語言,自學 或 補習? (上))一旦談論語言學習,就會認為我要學習哪本教材、我要背多少單字、我要通過那些檢定、我要上多少時數的課程等等。這些全部都是一種「偽預測」,看似可以幫你預知未來程度,但是對你真正的語言能力相關性不高。因為篇幅的關係,我就不一一討論了。但是,在我長年的錯誤嘗試下,每隔一段時間的的我都會改變學習方式,無論高效或低效,我都會去嘗試,好像在完成一幅拼圖般,找出語言學習的最佳學習策略。前期觀念未通,總用低效方式學習,然後突然因緣際會接觸新觀念,改變自己學習方式,效率大增。但是有趣的是,我會去思考,現在的方法是真的有效,還是建立在之前低效方法的成果上,所以才有這樣運用高效方法後的大幅進步? 然後我突然想通一件事:

若沒有之前低效的持續努力,怎麼會漸漸有機會轉用到高效方法的契機!

也就是說,不管我用的方法效率如何,若我沒有堅持學習下去,是根本沒有不斷更新方法求進步的這件事。而無論低效或高效的方法為何,乘上時間的醞釀,都會達成一定學習成效。所以為了培養真正的語言能力,一開始請告訴自己形式不拘(延伸影片:學習語言,從興趣開始 ),但力求不間斷學習,有趣的是,某一天你開始覺得這個語言很親切,不再是初學的外星文字,因為持續學習下,大腦會開始建立越來越多的連結。看到這裡,大概會有人認為,誰都想要學習高效的方式,不想浪費時間啊!   我……(莞爾一笑),其實許多高效的方式是反直覺,與傳統學習觀念相悖。我已好幾次分享方式於他人,但無奈大多數人依然受傳統教育觀念束縛太深,有時候無法一下子顛覆自己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。拿學習時間來說,語言學習不需要你一次在書桌邊坐上1、2個小時學習,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,利用分散學習,一次15~20分鐘的專注學習(或更短)即可(延伸影片:真的沒時間學英文嗎?),如此還是很多人無法接受。根深蒂固的觀念轉換,難以一下子被撼動,有的人需要時間,但前提是這些人依然走在語言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放棄,一旦碰到瓶頸,就會是學習的轉捩點。所以我也不會磨滅過去低效方法帶給我的實力累積,因為當時的我,就認為那是最好的方法了,而我也依然有學習成效,時間一長,複利效果自然就會出現。簡而言之,

不間斷學習累積,才是語言學習的核心。(延伸影片:我如何開始學日文-沒想過放棄)

然後衍伸出另一個問題,要進步到什麼程度?

我會說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應有不同的目標。如果是零基礎,當然先力求自己先把該語言的發音搞定,慢慢成功之後,再設定先學會幾句寒暄問暖的句子。《刻意練習》一書提出學習的三個區域: 舒適區、練習區、恐慌區。第一和三對學習不是太簡單想睡,就是太難想放棄,只有待在練習區接受比自己所學稍微難一些的挑戰,才會乘著進步的軌道不斷向前。我遇到很多人來問我關於學習英文的方法,其中不乏很多初學者。(衍伸影片:初學語言 重質不重量)當我進一步詢問,你的目標在哪裡,他們總說:「我想要會說就好,可以和外國人聊聊天。」或是「我想拿到多益XXX分」姑且不論這些說法有多籠統模糊,但是這樣的目標若沒有向下分出次要目標,無疑不知覺直接把自己放到恐慌區,挑戰魔王一樣。如此,很容易把自己現有階段的學習成果,時時刻刻和這個「魔王」比較,然後慢慢感到望塵莫及而放棄。相反的,學習者們必須審視自己,若想要待在練習區,目前的目標是否剛好比自己會得難一些。這樣一來,心理上也會認為可以成功挑戰,全力以赴,全神貫注,進入所謂的心流狀態。好比電玩一樣,失敗了重來,每一次都抓到一點訣竅,當下全神貫注,因為你打從心裡知道: 自己是可以過關的(或學會的)

好吧,本偏篇幅似乎有點太長了,語言學習觀念的講述面向很多,難以簡述。就讓我任性一下做結尾吧。上述談論到考試與語言能力的差異,最主要還是要讓學習者認知到別把兩者混為一談,一旦決定開始學習語言,把目標訂清楚,才會有清楚的策略,最怕就是制定檢定考試學習計畫,同時想著擁有語言能力,這是很多人的學習盲點,包含以前的我自己也是。 但是有趣的是,若倒過來說卻是可行的,「制定語言能力的學習計畫,同時想著通過檢定考試」,能夠讀到這裡的你,應該懂吧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